• 首頁
  • 關於澄明堂
    • 澄明來由
    • 關於澄明堂
    • 黃偉傑 醫師簡歷
    • 許佩珍 醫師簡歷
  • 服務
  • 眼科疾患
    • 乾眼症
    • 角膜疾患
    • 青光眼
    • 黃斑病變簡介
    • 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
    •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
    • 黃斑前膜
    • 黃斑裂孔
    •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上眼)
    • 視網膜血管疾患
    • 視網膜色素變性
    • 結膜下出血
    • 麻痺性斜視
    • 甲狀腺眼病
    • 患者注意事項
  • 書籍及文章
    • 中醫眼科簡介小册子
    • 澄明堂出版物
    • 澄明彙編.第二册
  • 常見問題
  • 中醫眼科 Blog
  • 聯絡我們
  • More
    • 首頁
    • 關於澄明堂
      • 澄明來由
      • 關於澄明堂
      • 黃偉傑 醫師簡歷
      • 許佩珍 醫師簡歷
    • 服務
    • 眼科疾患
      • 乾眼症
      • 角膜疾患
      • 青光眼
      • 黃斑病變簡介
      • 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
      •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
      • 黃斑前膜
      • 黃斑裂孔
      •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上眼)
      • 視網膜血管疾患
      • 視網膜色素變性
      • 結膜下出血
      • 麻痺性斜視
      • 甲狀腺眼病
      • 患者注意事項
    • 書籍及文章
      • 中醫眼科簡介小册子
      • 澄明堂出版物
      • 澄明彙編.第二册
    • 常見問題
    • 中醫眼科 Blog
    • 聯絡我們
  • 首頁
  • 關於澄明堂
    • 澄明來由
    • 關於澄明堂
    • 黃偉傑 醫師簡歷
    • 許佩珍 醫師簡歷
  • 服務
  • 眼科疾患
    • 乾眼症
    • 角膜疾患
    • 青光眼
    • 黃斑病變簡介
    • 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
    •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
    • 黃斑前膜
    • 黃斑裂孔
    •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上眼)
    • 視網膜血管疾患
    • 視網膜色素變性
    • 結膜下出血
    • 麻痺性斜視
    • 甲狀腺眼病
    • 患者注意事項
  • 書籍及文章
    • 中醫眼科簡介小册子
    • 澄明堂出版物
    • 澄明彙編.第二册
  • 常見問題
  • 中醫眼科 Blog
  • 聯絡我們

澄明通訊 2020年4月號

近月的社會事件以至新冠肺炎疫情,或多或少都會牽動着我們的情緒。為了陪伴大家渡過這個艱難時刻,今期的「澄明通訊」會著墨探討情緒問題,冀能令大家懂得如何放下負面情緒,重拾正能量。

本期內容

石敏棋 醫師

黃偉傑 醫師

黃偉傑 醫師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閱讀文章

黃偉傑 醫師

黃偉傑 醫師

黃偉傑 醫師

 每天都是好日子! 

閱讀文章

許佩珍 醫師

黃偉傑 醫師

許佩珍 醫師

  「 少年不識愁滋味  」 

閱讀文章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石敏棋 醫師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散,病毒在近日甚至已經邁向「國際化」。隱形患者可能隨時就有一個在附近!人人都如臨大敵,每分每刻均保持在高度戒備狀態。口罩、酒精搓手夜固然早就變成了生活必需品,就連普羅大眾的日常話題都離不開消毒清潔用品及日用品的供貨及價格情況!全天候的緊張氣氛實在令人喘不過氣,一時間全城已經進入「瘋狂狀態」…


若果有人問閣下︰「您今天瘋狂了沒有?」 

或許您的即時反應會是:「請不要說我瘋狂。」(或者不屑地心忖︰又會有誰不瘋狂?)


筆者明白,瘋狂的定義其實很主觀。若果閣下是「瘋狂中帶點理性」的話,當然是沒有問題。不過,一旦閣下是「瘋狂引致情志內傷」的話,即中醫所說的氣機鬱滯,氣血逆亂,則可能會引起人體一些病理變化。若果閣下近日發現自己容易感到煩躁鬱悶、食少失眠、胸脅脹滿、二便不通等,那麼您就要正視並處理這個身心問題了。


情緒調節對養生十分重要

一直以來,中醫十分著重養生:「養生貴在養心,養心貴在養神」。中醫認為情緒調節對人體生理及病理變化均擔當重要的角色,「七情過度」會使人體受到突然且強烈或長期的精神刺激,當超過了個人的心理承受上限時,可引起臟腑功能失調,繼而引致不同的疾病。同時,中醫認為七情對應五臟,包括: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憂悲傷肺、過思傷脾、過驚恐傷腎;可想而知,情緒問題會傷害心肝脾肺腎啊!


人的快樂,在乎學曉等候

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疫情究竟何時受控甚至消失。筆者相信,人生每一個難關雖然難過,但卻一定能關關過。我們只要堅持信念,臨危不亂且處變不驚,時刻保持優良的心理質素,別讓自己老是覺得度日如年。畢竟人生就像旋轉木馬,總會有高有低,只要慢慢用心去等待,所有難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

快樂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句歌詞:

「只要食得落睡得好天天裏笑得開口,便已足夠」


最後,謹此向所有前線抗疫醫護人員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每天都是好日子!

黃偉傑 醫師

相信不少人都會覺得,將近一年的日子和過去的安逸生活比較,兩者間實在有天壤之別︰社會躁動不安才稍事平息,新冠肺炎疫情卻又接踵而至…疫情還未完結,大家又要咬緊牙關應付經濟急劇下滑的危機!正所謂「福無重至,禍不單行」,大家都準備好了嗎?這裡所指的準備,並不是防疫物品或財務方面,而是心理狀態和質素能否應付未來的艱難日子。


治療情緒病時,中醫通常會同時利用中藥及針灸治療。個人認為,單單利用這些治療並不足以讓患者完全康復。相反,醫師治療時應該以中醫整體觀念出發,除了中藥及針灸外,其他考慮的範疇還應該包括(但不限於)︰患者心理狀態、性格、其生活及工作環境。


以下有幾點分享,希望可以給大家參考一下。


1. 要弄清「甚麼才是人生中最重要」這一大課題?是工作、金錢、名利?還是經這一疫後轉變為健康、家人、關係?


2. 認清現實中的環境,別妄想現實環境會跟隨個人意願而改變。


3. 身處困境,別只把目光專注於困難上,而忽略了其他有利條件及可能性。這樣就有機會可以擺脫原本的盲點,自然就會發現新天地。


4. 對一些要求高的朋友,要學懂放過自己,不要自尋煩惱。


5. 學懂享受和欣賞好人好事。就算在最艱難的境況,我們也總能找到一些值得欣賞和享受的人和事。


6. 學懂欣賞自己的貢獻。就算簡單如大家只在疫情中乖乖地留在家裡及不囤積口罩或其他消毒用品;在疫情之中仍緊守崗位服務大眾,就已值得我們欣賞和敬佩。


7. 和別人分享自己所擁有的都是美事。除物質外,可花一點時間主動去關懷和慰問他人、利用自己的知識或經驗去協助有需要的人等。


8. 進行戶外活動。有研究指出,眼睛接觸太陽光會對情緒起正面作用。在戶外活動時,我們也可以借機暫忘煩囂,享受一下平靜的世界。


回說早前所提到的「甚麼才是人生最重要」,我的答案會是「找到人生意義」。誠然,每個人對人生意義的答案都會不一樣。於我而言,無論是甚麼身分(父親、母親、子女、老師、學生、老闆、員工、專業人士等等),只要盡力做好個人本份,在可行的情況下將自己擁有的(包括:金錢、知識、經驗、智慧等等)與他人分享,從而讓別人有更大得著,(也就是與人「分享生命」),便已經算得上是有意義的人生。(附註:這是我透過個人信仰才學懂的。)


只有學懂了欣賞及分享,才能賦予生命有更豐富內涵。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哪怕外邊是如何雷電交加、風雨飄搖,我們的內心都必可安然渡過任何艱難時刻。


註: 如果閣下遇到持續的情緒問題,就應該馬上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因篇幅所限,本文為簡化版。若有興趣,可閱讀原整版本。

每當遇上困境時,回想過去曾遇上的壞事,發現壞事過後總會引出另一件意想不到的美事。

「 少年不識愁滋味 」

許佩珍 醫師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少年初讀辛棄疾,內心總有一種隱隱不平;長大再讀辛棄疾,百般滋味在心頭。

隨著臨症機會增加,越發體會七情與人的生理病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當中互為因果。


一項統計資料指出,香港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會在一生中受到不同程度情緒病的困擾。從去年六月持續的社會事件,到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讓香港人上上下下,身心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壓力。雖然不是所有情緒病都因受壓而起,但持續而無法應付的壓力,往往會誘發情緒病。有時情緒病的表現,不一定是抑鬱、煩躁、憂慮等情緒波動的表現,也有可能首先表現為身體各種不適,例如︰頭痛、失眠、疲倦、食慾減退、心悸、暈眩、耳鳴、胸口不適或不明原因的疼痛等等,患者有時會忽略了身體的訊號而延誤就醫。


都市中常見的情緒病有以下七種:

1. 抑鬱症(depression)

2. 經常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3. 驚恐症(panic disorders)

4. 強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5. 躁鬱症(manic-depressive disorder)

6. 社交焦慮症 (social phobia)

7. 創傷後遺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PTSD)


現代醫學認識到情緒病的成因除了患者個人性格、成長經歷這些心理及環境因素外,患者的生理變化,例如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失去平衡,亦會令患者情緒受到負面的影響,因此單靠意志力並不足以控制情緒病。這與傳統中醫對情志的認識,以及內傷七情而致病的理論不謀而合。


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道:「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因而認識到情緒是人對內在或對外間刺激的心理反應,通常是通過思想、身體語言及行為去表達的,當中以五臟精氣作為基礎物質。當人的臟腑功能協調諧和,氣血流暢時,有節制的情感反應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然而突然而來或持續過度的刺激,超過身體負荷時則會發生疾病,更可以直接傷害臟腑,異常的情緒波動有機會加重原有疾病,或使病情急劇惡化。


同時臟腑的氣血陰陽失調,亦會反過來使情志出現變化。由於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為氣機升降樞紐,氣血生化之源。《丹溪心法.六鬱》指出:「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類証治栽》記載:「七情內起之鬱,始而傷氣,繼必及血,終乃成勞。」因此中醫在治療情緒病時,往往會立足於心、肝、脾及氣血。


由於初起多屬實證,以肝氣鬱結為多見,治以疏肝理氣解鬱為主,按兼夾的氣、血、痰、火、食、濕鬱而配用行血、化痰、清熱、消導、利濕之品;隨著病情日久,累及心、脾、腎的正氣則多轉為虛證,故治療以益氣養血扶正為主;當中尤以顧及睡眠質素作為治療情緒病的一個重點。


對於情志致鬱的患者,治療則重在移情易性,由於中醫理論中五行是有相克相勝的規律,因此有時醫師會刻意使患者產生一種情緒去克服或緩解另一種情緒,治法多樣,靈活多變。


單純就情緒病而言,中醫可能會診斷為鬱証、癲病、梅核氣、百合病、脏躁等等;如果某些身體症狀突顯,又有機會診斷為胃痞、不寐、嗜睡、心悸、怔忡、泄瀉、頭痛、眩暈、耳鳴、虛勞等等。臨床上面對一系列無以名狀的困苦,醫師除了「審證求因」,還需要「中知人事」,用心明白患者才能醫身又醫心。透過處方中藥或針灸,甚至針藥齊施,既處理身體的不適,又疏導七情的亢進與抑鬱,整體考慮務本標本兼顧。


過程當然不能缺少患者在生活及思想上的調節與配合,如今正值春三月,中醫認為內應於肝,而肝喜條達而惡抑鬱,踏春一向被視為最佳的疏肝之法,加上不少長期的情緒病患普遍會出現陽氣虧虛的表現,因此即使近日因疫情未能經常郊遊聚餐,也可以多曬太陽,或是聽些輕快的音樂,掛一通電話給你關心的人;在搜購防疫用品之時顧及旁人需要,能力許可就與有需要的人分享;在主動或被動減工停課之時,不妨把握時機增進自己,尤其是資訊科技及網絡技巧,都是未來生活上用得著的技能;還有接收傳媒資訊時不要過分單一,要多點循客觀事實基礎去理解分析,對不實、仇恨、恐慌的訊息要多加分辨,轉發前要想清楚,避免成為散播源頭,其毒害可不比新冠肺炎為低!珍惜人倫關係,建立健康的社交支援網絡,都有助早日走出情緒陰霾,讓生活重回正軌。

 

人所以被稱為萬物之靈,是因為我們是結合靈、魂、體的生命,因此無論是現代醫學或是傳統醫學,都清楚明白有時單靠藥物及輔導治療並不能解決「人」所有的問題。正如聖經都有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為免讓情緒病蠶食身心的健康,我們都需要學習真誠的面對自己,接納自己,負責任地照顧自己的身體。能夠每周騰出一點心靈的空間去檢視內心,有助更有空間去選擇「回應 ( Response)」而不是「反應 (React)」。


主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甚願大家都能因認識真理而得到釋放,享受靈性上的真自由。


主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澄明堂中醫眼科中心 編製

香港銅鑼灣怡和街28號恒生銅鑼灣大廈10樓A室

enquiry@sseccm.com +852 2577 9309

澄明堂中醫眼科中心

  • 中醫眼科 Blog
  • Facebook 專頁

Copyright © 2024 版 權 所 有 | 不 得 轉 載

Cookie 政策

此網站使用 cookie。如果繼續使用此網站,代表您接受我們使用 cookie。

拒絕接受並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