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學由兩套不同哲學發展出兩套不同醫學,各有所長。對於一些以往西醫眼科認為一些不治或難治之症,中醫眼科只要用得其法亦可令該類眼科病人改善視覺或治癒其病。 中醫眼科是我國寶貴文化遺產的一部份,是經過幾千年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於數百年前已成為一門中醫臨床專科。
中醫眼科形成於中國古代(上古至南北朝),當時借助古代哲學知識解釋生理及病理現象,古人對眼的重要性、生理功能及解剖有初步認識。於隋唐時期,出現不少眼科專著,如【千金要方】、【龍樹眼論】、【劉皓眼論准的歌】等,並記載金針撥內障手術、胬肉手術之割除法及烙灼法、胞生痰核(散粒腫)切開擠出黏液法、瞼內結石針挑法、拔倒睫毛手術。
於宋元時為中醫眼科獨立發展時期,並發展‵五輪學說′、‵八廓學說′等。並於明朝(約於十六世紀中),寫成【銀海精微】 總結了明代前眼科成就,包括了許多眼病診治內容,將眼科理論和藥物與手術治療結合起來,指導中醫眼科臨床及研究古代中醫眼科之參考書。此書不僅於受到中國重視,更被西方學者譯成英語,在世界廣泛傳播。
明清為中醫眼科興盛時期,明、清太醫院更設眼科為獨立專科,明朝時已有眼鏡記載為“靉靆”。
至18-19世紀,因戰爭及西方醫學到臨之關係,而使中醫眼科踏入衰落時期。直至新中國成立方再次復興。
以往由於缺乏眼科檢查方法,如眼底燈 (Ophthalmoscope)、生理顯微鏡 (Slit Lamp)、視野分析儀 (Visual Field Analyzer)、螢光造影檢查 (Fluorescein Angiography)、OCT 檢查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等等,對一些眼病(如視網膜退化、脫落、黃斑點病變、視神經萎縮等)未能有充份了解,只能以病者自述症狀作為診斷依據,故對這些病症未能有效治療。
以黃斑點相關疾病為例,主要症狀為視力下降、視物變形,如沒有眼底燈輔助檢查,則未能得知是黃斑點輕度出血/滲漏或是早期黃斑點病變,雖然中醫可以整體辨證指導治療方向,但以治療眼病為前題則針對性可能稍有不足。
現今中醫眼科必須配合現代診斷技術及病理知識作為輔助診斷依據,以確定病者患有那種疾患及病程,如青光眼(Glaucoma)、黃斑點病變(Maculopathy)、視網膜疾患(Retinal Disease)等。再以中醫眼科診斷及辨證方法決定治療方案,以提高治癒率;及為病人提供最佳建議,包括轉介西醫眼科醫生進行治療。
由於中西醫有著不同背景及哲學思想,故兩方面在治療眼疾有不同之長處,在治療時可相互補足。如中醫眼科對於功能性減退或退化性眼疾有較好治療效果,而西醫眼科手術亦是治療某些眼疾有效方法。
現代中醫眼科必須利用現代眼科診斷技術及病理知識,以作出清晰診斷,減低延誤或錯誤診斷,確保為病人提供最有效益治療方案。對某些眼病(如青光眼、黃斑病變手術後等等)可與西醫眼科同步進行治療,可以加強治療效果。